首页

奴隷岛十播放

时间:2025-05-25 17:19:46 作者: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圈粉”海内外 浏览量:77310

  中新社深圳5月23日电 (张璐)正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上,各具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展品亮相,吸引八方来客,“圈粉”海内外。

5月23日,广东深圳,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示多款中国非遗产品。 张璐 摄

  在山西河津市龙门吕氏砖雕琉璃有限公司展位,关公、醒狮、孙悟空……小巧别致的琉璃冰箱贴,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吕氏琉璃烧制始于明代,制作技艺复杂,要经过选泥料、雕刻、烧制等16道工序。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公司销售经理冯奇介绍,公司以传承吕氏家族砖雕琉璃技艺为特色,近年设计和研制一系列琉璃文创产品,开拓海内外市场。

  “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冯奇表示,在本届文博会上,许多观众前来购买产品,还有不少境内外展商和采购商慕名而来洽谈合作。

  一艘精心打造的特色展陈装置“江右之帆”在本届文博会江西馆亮相,满载陶瓷、宣纸、中草药、典籍、布匹等极具江西特色的文化瑰宝,成为观众的“打卡胜地”。

  “我们这次带来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江西非遗的魅力。”江西馆工作人员熊娟娟介绍,本届文博会上,江西参展企业带来2000多件有着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目前已售出多件,还有采购商提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的意向。

  “我们这次带来了‘春碗’,这款产品以经典‘正德碗’为造型,碗身环绕五种不同书法风格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销售主管查启强表示,今年以来,该款产品已经销售大约8万套。本届文博会也收获不少海外的意向订单。

5月23日,广东深圳,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示多款中国非遗产品。 张璐 摄

  查启强指着“春碗”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介绍,产品装饰采用青花斗彩工艺,将“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春节年俗融入,不仅展现中国春节的热闹场景,更传递出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

  随着唐卡艺术不断“出圈”,唐卡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本届文博会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馆,不少观众在内蒙古云殊商贸有限公司展位挑选产品。

  该展位负责人张越介绍,本届文博会上,公司推出限量版装裱唐卡,展现传统唐卡的艺术魅力,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张越表示,云殊唐卡目前已远销北美、北欧地区,本届文博会也销量喜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唐卡,爱上唐卡,进一步发扬传承唐卡文化。”(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面临新挑战,城市公交如何破局前行?

上海11月28日电 (谢梦圆)28日,2024年长江口航道政务服务开放日活动在上海外高桥举行。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下称《航道法》)颁布十周年,主办方长江口航道管理局联合多家单位,发布了“共同保护长江口航道资源”倡议书,旨在全方位、全要素保护长江口航道资源,提升航政管理服务能力。

安徽省发布重污染天气省级橙色预警

淮海大宗物资交易集散中心位于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核心腹地,包含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和顺堤河作业区铁水联运中心两个片区,总规划占地面积1650亩。其中,铁路集散中心片区规划建设“两基地、十四大功能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400亩。铁水联运中心片区以智能公路港为载体,规划建设“一中心、五大功能区”,规划占地面积约250亩。

五集政论片《解码京津冀》第三集《“两翼”新格局》

在第六届进博会上,耐克展出了“创新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元”,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打卡”。足部扫描仪,可以记录脚型数据,进而做出更加合脚的鞋楦;压力映射及测力板,进行步幅识别步幅,并根据个人走路、弹跳等着力点不同,判断在鞋底的哪个位置需要缓震,以减少压力……

上海一地燃气泄漏引发大火?男子拼接视频、散布谣言被处罚

从思南县出发,沿乌江上溯200多公里,就到了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在这里,一个本来不起眼的“乌江34号泉眼”,藏着乌江碧水背后的治理“密码”。

西藏那曲:酥油花“绽放”藏传佛教寺院琼科寺

未来,我们仍需要在早期预警系统“四大支柱”上下功夫。第一是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即对危害、脆弱性、生计、社会融入和风险暴露等方面进行深入且立足当地的分析。第二是监测检测与预报,即将危害相关信息与暴露度和脆弱性数据相结合,以识别风险并支持决策。第三方面是预警信息传播,即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建设针对最脆弱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可操作预警系统,并建立反馈机制,解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在理解预警和采取行动方面面临的知识不对称等问题。第四是备灾与应对,即呼吁当地人和组织机构制订各自的应对计划,同时将计划纳入政府管理系统中,考虑气候变化趋势和复合风险因素,定期更新计划。同时,各个部门需充分参与对公众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对早期预警信息的解读和响应能力;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共享、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建立全面覆盖的预警系统,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